Thursday, February 24, 2022

再談元宇宙

近來花了一些時間研究虛擬貨幣和元宇宙,包括在MetaMask 開了一個錢包,在幾個虛擬世界 (Sandbox、Decentraland、Roblox、Minecraft) 內瀏覽遊走,和在OpenSea 建立了第一個NFT collection。

有些元宇宙的共通特性,都可以在幾個虛擬世界平台上找到,例如各個平台都鼓勵創作,並向創作者提供軟件平台和教學,建立創作者社群,而創作亦可以在平台的marketplace 上出售。

另外,各個平台也有自己的通用貨幣,協助參與者在各個世界裏進行交易,而這些貨幣又可以兌換成虛擬貨幣。換句話說,玩家可以用虛擬貨幣來購買虛擬世界內的通用貨幣。

目前所見,Sandbox和Decentraland 建造的是一個全景式的世界,內裏有土地可以發售,土地可以轉售,也可以出租,而擁有土地的玩家可以在上面進行創作,提供虛擬體驗,例如遊戲,或藝術展出,某些體驗可以向玩家收費。

不過,Sandbox和Decentraland提供的虛擬體驗較為傾向藝術展覽,Roblox的遊戲則傾向以小遊戲為主。這些體驗都較為容易建立規則,也容易利用程式邏輯來固化規則。

而對於各個虛擬世界的發展,以至元宇宙接下來的發展,則似乎仍有不少難題需要面對。

首先是元宇宙內的法律,例如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不少意見都認為,元宇宙內的所有資產,都有其專屬編號,而所有交易都有紀錄,並且永久記錄在區塊鏈,原則上不會出現偷竊或搶劫。不過,如果有些資產,例如創作出來的遊戲道具,遭到侵權複製,元宇宙內又是否有法律可以保障私有產權呢?

假設元宇宙內會有一定程度的法律或通用規則,就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考慮,例如如何立法,如何執法,如何在具爭議的地方作出仲裁,可能也需要有參與者專門負責。

當元宇宙逐步發展,社會也會逐步形成,會出現各行各業,有些工作專門負責發展和創造,也會有些工作負責公共設施或基建開發,當然也有工作承擔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落實。

不要忘記的是,元宇宙作為電腦世界的延伸,也會有電腦病毒散播,需要Anti-Virus的安全保障阻隔病毒,也需要有工種負責去救治受感染的個體。

某程度上,元宇宙的世界和真實世界非常相似,也會出現由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各司其職,共同創造和生活。發展下去,有些工作會由個體戶承擔,也有些人會組建起公司,把眾人的力量聚合起來。

樂觀的看,我們可以在元宇宙的創造過程中,重新理解社會契約的形成,協助梳理出一些方法,解決現實世界現存的一些問題。

而悲觀的看,元宇宙可能也會是真實世界的延伸,重覆發生真實世界的問題,例如資本金權主義、貧富懸殊、媒體受擺佈操弄等。

個人的想法是稍為悲觀一點。對比起真實世界現時有約200個國家,個人估計元宇宙最終只會是個位數的巨頭能夠有能力搭建,選擇不多之餘,各個元宇宙更會在真實世界繼續爭奪資源,引發起衝突。

不過,元宇宙作為線上連接的下一個演變,個人相信元宇宙內生活是必然會發生的,只是沉浸的程度和推進時間的問題。早一點開始了解,可能對將來適應會有一點幫助。

延伸閱讀:

元宇宙的入口會成為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關於元宇宙的幾個想法

Tuesday, December 28, 2021

從網上抽獎談Open API

2021年可說得上是尤其多抽獎的一年,從年中多個商業機構推出的疫苗抽獎,到年尾由旅發局舉辦的跨年倒數演唱會,相信也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要查詢一個機構的抽獎尤其是只看頭獎結果,例如是觀塘凱匯的單位,當然是輕鬆快捷(也是很快由期望變成失望)。但如要查詢三十多個機構在不同地點不同方式的結果公佈,部份機構更有幾輪抽獎,就真的是相當費時。

筆者「有幸」被指派成為一家的抽獎大使,承擔起每次的抽獎結果檢查(阿爸阿媽太太自己)。每次檢查都需要重覆幾次,真的是眼都盲。如果有更方便的方式查詢所有結果,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據觀察所得,大部份提供網上登記抽獎的機構,大多是在自身網站貼上抽獎結果,用網站文字展示倒還好,但也有不少是以圖片形式公佈,需要憑肉眼核對結果,委實是效率低至極。很多人都唯有相信中獎就會收到SMS,少有再去上網核對。

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機構都能透過API 的方式提供數據,懂得編程的用家即可透過程式取得數據,並且還可用程式即時核對結果,省卻不少重覆步驟。

以筆者為例,一旦有API 方式,即可用一次性的編寫程式,執行四次檢查,程式更可放上App Store供公開下載使用,同一件事就不用所有人花費長時間執行。而筆者更相信的是會有人以更快速度做出工具,並已可供下載使用。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世界其實經常出現。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流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類似這種並不方便的數據傳輸或發佈方式。不論是通過網頁發佈文件,電郵發送,甚至乎一些公營機構或政府部門,到現在也還是保留大量通過實體紙張傳遞的流程,既不方便也容易造成丟失。

令筆者尤其慨嘆的是,在很多時候,這些原始數據本來就已經電子化,但因為沒有可用的電子渠道,就索性把電子數據列印出來,就連建立渠道的方案也不考慮。

這樣做的的結果,無可避免是流程內大量浪費時間在節點之間的傳遞和等待上,無論各節點上的人多麼努力加快速度,或甚至乎開OT 追趕,也毋助提升整體流程的效率。

說得有點遠了。其實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政府,如都能推廣建立Open API 的文化,對於建立開放融合的社會,或提升整體社會效率,肯定是會大有幫助的。

可能會有人認為,Open API 讓數據輸出,容易造成資料的暴露。但其實數據開放的標準化,不但不會影響個人私隱,反過來更可因為數據輸出的透明度提高,讓公眾都可了解數據輸出的範圍。

另外也會有人認為,不如把數據集中在一起,由一個地方集中供給數據,例如同一地方公佈抽獎結果。不過這也會違反數據儲存的原則,尤其是牽涉個人數據的儲存和傳輸。而且這樣的做法無可避免會出現時延,影響數據的可用性。

理想的做法,應該是讓每個獨立運作的機構甚至部門層面,建立起Open API 的機制,在合乎敏感數據保護的原則下開放數據共享使用。

與此同時,各行各業如能在自身範圍,為行業內獨有的數據定義建立起標準,數據開放的準則,更可推動在保障私隱之餘加強開放共融。

而隨着更多商業數據變成數字化,能否掌握使用方法,也可能會出現愈來愈大的數字鴻溝。故此,個人亦需要提升數字能力,例如編程能力、理解和建造數據庫的能力,學習新的技術等,讓科技真正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感受科技帶來的好處。

Monday, December 13, 2021

談央行數碼貨幣 (CBDC)

最近看了香港金管局在十月初發表的「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技術白皮書」,探討發行數碼港元並在個人層面使用的潛在技術方案。

談到數碼貨幣,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虛擬貨幣(例如Bitcoin、ETH)。不過,央行數碼貨幣與虛擬貨幣具有根本性的分別,後者並非由央行發行,而且今日的虛擬貨幣未有與實體經濟總量和發展狀況掛勾,不符合貨幣的定義,兌換實物亦容易出現物價大上大落的問題,只能算是投資或交易工具。故此,要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必須先把兩者的概念搞清。

金管局在白皮書開宗明義說明了零售層面數碼港元(e-HKD / eCBDC)設計的三點原則,必須要是安全、有效率,和具開放性,內裏有幾個重點是值得留意的。

第一,這份白皮書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探討發行和管理央行數碼港元的可行性。內文提供了數個潛在可行的技術框架方案,並且分析各選項的主要優缺點。

第二,白皮書內為其中一個建議的方案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簡單而言,架構主要分為批發層及零售層,批發層是金管局用於向市場發行和贖回數碼港元,以及金融機構間進行大額批發業務所使用。零售層則是金融機構向普羅大眾發行流通貨幣。

分開兩層的目的,主要是考慮了金管局作為央行的定位,適宜執行維持港元法定地位和穩定性的工作,不適宜直接參與零售層面的運營,避免與商業銀行競爭,破壞商業銀行創造金融工具及向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生態。同時,亦可在零售和批發之間構成防火牆,避免不法分子從零售層面直接進行入侵。

數據儲存方面,基於參與批發層的大多是金融機構,數量可控,故批發層採用分佈式儲存的機會較高,確保數據的可用性而不會造成大量能耗。零售層方面,白皮書則探討了包括中央儲存庫和分佈式儲存的可行性,並比較兩者的可用性、效能和數據安全等要素。

另外,白皮書亦探討了數碼貨幣會遇到的挑戰和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其中一些現時已可預計必須克服的挑戰,包括如何辨認出貨幣的真實性,如何防止重覆使用,如何保障個人私隱,如何防止金融機構增發超出許可範圍的流通貨幣等。

數碼港元與電子支付在概念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別。故此,也有一些數碼貨幣專用的場景,例如離線使用數碼港元的可行性,毋須身份證明的開戶,開發智能合約等。同時,央行數碼貨幣除了在香港本地使用等,亦會有跨境消費場景,為跨境貿易結算提供更有效率的選項。

總體來說,這份白皮書整理了當前研究團隊的工作成果,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引,並且邀請學術界參與討論,探討底層技術選項及其它安全考量,絕對是值得期待的金融發展。 

Friday, December 3, 2021

元宇宙的入口會成為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從電腦最初出現,進入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每一個發展的時代,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軟件、遊戲、工具、內容。不過回頭一看,各個時代的最大嬴家,似乎都必然是營運平台入口的企業。

回看以前單機時代,Microsoft Windows 成為PC 上的主流OS和用戶入口,各種軟件在Windows 上百花齊放,成為開發者的主要集中地。就連底層硬件例如Intel CPU ,也需要以適配Windows 為主要目標。

進入互聯網時代,PC 仍然是上網的主要入口,Windows 亦一直保持優勢,Microsoft 更透過綁定Internet Explorer作為進入互聯網的入口,讓很多網頁開發者需要以滿足IE compatible 作為主要條件。

不過在這段期間,市場上已出現不少挑戰,Google Chrome 是其中一例。曾經有段時間,Chrome 甚至有野心想取代Windows 的桌面,成為應用的入口,不過最終沒有成功。

但其實,對這時代的Google來說,掌握了搜尋入口才是成功的關鍵,網站擁有人都需要為放在搜尋頭幾位結果而努力,也為Google 帶來不少網絡廣告收入。

與此同時,這段期間底層技術也已出現了很多重大發展。直到Apple iPhone/iOS出現,真正帶領全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Apple 平台為全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入口,可隨時隨地進入互聯網,App Store 也成為了全球應用軟件的集散市場,新一代開發者集中地,由全球開發者發揮創意建造各式各樣的移動軟件。

與此同時,對比Apple 必須綁定iOS 和iPhone 的原則,Google 推動了毋須綁定Device 的Android OS,與全球硬件廠商合作,建起了另一邊足以和Apple 分庭抗禮的社群。

去到近年,世界的另一邊也冒起了新的巨頭,並且快速建立起影響力。騰訊的小程序,就嘗試突破Apple 和Android兩大應用商店的界限,建立以微信為入口的新平台。與此同時,華為亦為建造自家的鴻蒙OS而努力。

顯而易見,在進入元宇宙的時代,入口平台也必然會是科網巨頭的必爭之地。

根據過往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理解入口分為兩個主要部份。一是硬件裝置(類似Smart Phone 或PC),二是OS 平台(Windows、iOS、Android OS)。

就以Meta 為例。過往Meta 的前身Facebook,可算是已達到應用層的頂部,一度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應用,但始終未能成為平台級別的企業。

隨着底層平台Apple 加強私隱保障而作出改動,Facebook 的營運模式大受影響,但也加大了Facebook 戰略轉型的步伐。看Meta的戰略定位,從大舉開發VR 裝置,到建造元宇宙各類型場景,都可看出其希望真正成為平台入口的野心。

Meta 能否予人Microsoft / Apple / Google 同等的信心,是後話。不過可以肯定的事,元宇宙是全場景覆蓋,是數字化的終極模式,除Meta 外各大巨頭都一定會有所佈局,未來幾年將有大量資源投入,探索創造新的時代。

Friday, November 5, 2021

關於元宇宙的幾個想法

上月底,Facebook 正式宣佈將公司改名為Meta,宣佈要集中資源在元宇宙這一領域上發展,並揚言要在五年內轉型成元宇宙企業。從Facebook 近年的佈局,包括VR等穿載裝置,試點建造虛擬會議場景,構建虛擬貨幣等,都可看出其對元宇宙的規劃已是籌備多年,而且這應是管理團隊和主要股東都認可的發展戰略。今次發佈,只不過是一個過程中的里程碑。

要理解什麼是元宇宙,很多人也會介紹看《Ready Player One 》這套電影,劇中世界也的確很貼近元宇宙的定義。除此之外,個人對元宇宙的理解和預計將來世界的發展,也很受其它一些電影的影響,包括《Surrogates》、《Ghost in the Shell》、《The Matrix》,《Downsizing》和《The Truman Show》,還有幾個遊戲包括《GTA V》、《動森》和《Minecraft》,對元宇宙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多了解一下。

以下寫幾個對元宇宙的個人看法:

先從環保角度看。個人是毫不猶豫的認為,元宇宙是減少碳排放的一大步。人類對物質生活的訴求,過量生產,大量開採天然資源,砍伐樹木,或畜牧提供原材料,製造大量碳排放,想像在元宇宙內大部份物質需求都是彈指之間就可以滿足,並不需要大量的開採、製造和運送過程。透過減少消耗能源,從而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真正的接近零碳生活。

另一方面,在元宇宙內,人類不再受物理限制,可以接近零成本在元宇宙內移動,就像擁有了實體世界的超能力,例如迅間轉移、飛行、隱身、複製等,也可以擁有千里眼或千里耳,看到或聽到整個世界內有權限接觸的事物。在元宇宙內,不會有物理空間限制如住在多少呎房子,真正的限制,應該會是時間和人類真實的壽命。

元宇宙沒有了物質生活,取而代之的應該會是虛擬體驗,例如音樂會、視覺藝術、虛擬遊戲或元宇宙內適用的運動比拼,相信也會有KOL,也可以寫Blog🤓。這個世界也會有自己的貨幣,用來獎勵肯用腦,有創意和其它能夠創造價值的人。對於優質的虛擬體驗或藝術創作,付費應會是必然選項。

個人估計在未來十年內,很有可能就會出現第一代的元宇宙,定義了元宇宙基本要素,如無意外的話可算是有生之年必定會看見到的。事實上,就算現在元宇宙尚未現世,我們已可透過現有的互聯網世界想像出元宇宙的一些場景。

例如疫情期間,我們很多人也試過了透過互聯網在家工作,透過雲端會議平台網上協作或授課,只需按幾個鍵就可以登入會議室,看到對方。打開《動森》遊戲,我們可以在裏面建立自己的avatar,創作場景,與朋友聚會。消費方面,我們現時的世界已有虛擬貨幣,也有央行的數字貨幣,但就算撇開這些,其實在十多年前的online RPG就已經有了遊戲內的貨幣。

不過由FB 團隊來建立元宇宙,則很令人擔心。最近就有FB前員工到英國國會告密,指控FB的算法鼓吹社會分化走向兩極,間接造成過去幾年全球多地的社會動亂,而且FB是在知情的情況下推出的。有時回看過去幾年發生的事,各地大量煽動仇恨的帖文在FB上傳播,也感覺像是一個全社會進行的實驗,我們也被逼參與其中。對於由FB 創造出來的世界,裏面又會放入一些什麼鼓動engagement 的元素,獲取最大利潤,實在不敢想像。

不過個人較傾向相信的,是將來世界不會只有一個元宇宙世界,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會在現有的全球互聯網上建構,即只有一個,但會像真實的世界般有虛擬國界,並且各個虛擬國度裏有不同的制度和法規,適合不同的人在各個「地域」裏生活。這就像現時同一個互聯網有不同的遊戲,也有不同的會議軟件,或者有不同的虛擬貨幣一般,志同道合的就自然會「住」在一起。這些世界不一定都能完全互通,而且一定也會出現競爭和合作的關係,就跟實體世界無異。

在元宇宙到臨的時代,物質和空間不再是限制,還有什麼資源是會短缺?而當物質變成隨手可得,人類還會追求什麼?個人認為資源除了指運營的硬件運算所需,更可能短缺的是人力資源,各個地域將需要爭奪人材,尤其是吸引最能創造價值的參與者,付出時間精力在該平台上發展,有點像現在我們要考慮在不同的區塊鏈或不同的編程語言上學習,或者不同的雲平台也建立起自己的社群,並提供課程吸納人材。

而人類在虛擬世界,也還是會有想追求的目標,例如更好的「裝備」(玩過online game的朋友應不會對此有懷疑)。正如上面提到,虛擬世界內也會有付費的虛擬體驗,並且會獎勵創造這些體驗的人。正面的看,出於人類本質的天性,想要更好的體驗,過更好的生活,用智慧和創意去創造來獲取回報,是必然的選擇。元宇宙一定也會有貨幣制度,方便裏面生活互動的人類交換有價值的物品。而虛擬世界實際上還是需要硬體營運,仍然會有人工作去持續提升基建,故此按運算使用量來計算費用,或「各地」有不同的「稅率」也是有可能的。

而從另一較為負面的角度去看,也是出於人類的天性,元宇宙也必然會有人類天性的缺點,例如貪婪,懶惰,想不勞而獲,這都需要有不同的法制來規管一些違法行為。個人估計,建立某種形式的社會制度也會是元宇宙的需求,什麼形式最合適則是未來會討論的課題。

長遠一點看,當元宇宙在未來逐漸成為主流,會否需要在虛擬世界工作賺取金錢,才可換取實體世界所需的糧食?個人對此的答案反倒是相當肯定的。元宇宙會為整體世界的政治經濟各方各面帶來徹底的改變,二十年後的世界,經濟結構、人文、政治,相信都會與現在的世界完全不同。今日經濟結構裏的原材料開採、生產和運輸,在將來都會大幅減少,取而代之是新的經濟行業。至於到時還有沒有現在的食水,還是變成插喉提供養份,則是難以預計了,不過很大機會不會在可見將來出現。

對於元宇宙的來臨,有人歡迎,也有人抗拒,有人則會看現時有什麼投資機會。個人認為,無論選擇如何,元宇宙是順着技術發展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我們也應該盡早參與其中。參與不一定是指加入去發展,或參與去抵制,但至少要去了解,不能人云亦云,用意識形態來判斷對錯則應該沒有什麼作用。

最後,面對元宇宙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來臨,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預先準備。

第一,好好擁抱和享受現在身邊的一切,包括家人朋友,現時的生活,享受陽光、空氣、好吃的食物,也好好保養體格。雖然合理預期是元宇宙會很快出現,但真實的身體應不會在可見將來消失,至少不會像《Ghost in the Shell》般可以移值靈魂。故此,我們還是需要有健壯的體魄,迎接未來的世界。至於金錢,當然我們還是需要有積蓄,也要有儲蓄的習慣,但現時的金錢(或Bitcoin 也好),在二三十年後可能也未必有什麼作用,所以也不用太迷戀,掠財就更加不要得了。

第二,培養良好品格和做一個好人,不要想做壞事。在元宇宙的世界,估計在可見將來應未有技術足以閱讀人類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做出來的壞事,就算未必一定犯法,都一定可以全場景playback,在一段時間後讓所有人回帶去判斷對錯,真正的所謂「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做任何事情前,請假設元宇宙內會是一個像《Truman Show》或《Hunger Game》的全景真人騷世界。

第三,保持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並且持久的準備迎接世界會發生的改變。個人並不相信元宇宙的出現是代表實體世界的終結,亦不覺得實體世界會像《Ready Player One》般被放棄,但經濟結構就肯定會跟現在很不同。千萬也別想像到時就可以在虛擬世界內躺平,將來的世界其實更需要不斷創造價值,至少元宇宙底層的雲基建還是需要數據中心,還會有人繼續去優化晶片、存儲、提升運算能力。不信的話,可以看一下《Downsizing》,縮小的世界還是會有貧民區。

暫時想到的是這麼多,以後學習更多的時候有機會再寫。 

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消費券的經濟效益

政府由今年年初公佈的消費券計劃,第一期消費券也終於在八月初發出,首批550萬人獲發$2000 消費券。

定位以刺激本地消費為目標的消費券,從過去幾週的使用,初步看算是成功達到了目標。以消費券代替現金,並與數間營運商合作派發,在支付渠道上着手,可盡量確保派發的錢都用在本地消費上,讓本地商戶受惠。另一方面,採用分階段形式派發,可有助避免一次性派發引致大批購買力去到高價電子產品,有助引導消費到零售食肆或民生小店手上。

消費券計劃推出初期,不少意見認為派現金更加快捷方便,不用市民多重申請手續,也不用營運商參與配合,但派消費券似乎是對增加消費較有作用,尤其對於較為富裕或較年長的一群。本來$5000 對富裕一群來說也不是大數目,現金可能只儲起來沒有即時使用,甚或是留待將來去旅行才用,對於較年長的一群亦然,如派發的是現金,更多長者可能會選擇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消費券除確保了本地才可使用,而且設有使用限期,這樣就可引導資金至實體經濟而不是儲存在銀行存款內。

隨着消費券的推出,不少商場、食肆、超級市場、大型連鎖點、金融機構等,均紛紛推出相應加倍奬勵計劃,一時間,好像人人都手持大量現金(券)在手,大小商場都充斥排隊換優惠券的人龍,也可算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景象。

而對筆者而言,本次消費券最大的作用,是真正推動全社會的電子支付,減少使用實體現金。以往的一段日子,基於各種原因,香港社會上一直維持着支持各種電子支付及完全不接受電子支付兩大陣營。支持的一邊,是由NFC到QR Code,以及各種mobile wallet 都完全支持,不接受的一邊,就真的是任何一種都不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很多時是基於供應商的交易抽成,或其它月費雜費,變相分薄了利瀾,也有些是不熟悉電子支付背後運作,擔心延後收款帶來的現金流問題或帶來其它損失等。

在今次消費券計劃,四間供應商都在不同程度向商戶提供優惠,例如免安裝費或消費券期間免月費,據知部份供應商更有提供即日清算安排。不少以往不會考慮接受任何電子支付的小店,也都陸續在今次計劃內加裝了相關軟硬件,就算只是支援其中一種,能開始了解電子支付的運作和好處,也算是踏出了一大步。

筆者一直認為,電子支付是讓香港成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一步。即使交易過程牽涉交易抽成及向供應商繳交月費,但長遠而言,減少現金使用,可為城市帶來無可計量的效益,包括提升交易效率,減省交易環節上的重覆點算及檢驗工作,也減少實體現金印刷、回收、攜帶、儲存、傳送等的無形費用。

當然,對不少小型商戶而言,使用電子支付裝置的費用無疑也是一個負擔,寄望各家營運商未來可以提供更flexible 的收費組合,協助小商戶亦能用更低成本,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

Thursday, May 13, 2021

重新認識雲端運算

很早前的篇章提到關於數字化轉型以及相關重點技術的一個綜觀,包括雲端運算、萬物互聯、自動化、區塊鏈等。而在云云眾多數字化轉型所牽涉的技術中,個人認為雲端技術是當中核心的一塊,亦是進一步推動其它核心技術包括AI、機器學習、大數據、Open API 的必要一步,本篇將進一步介紹。

以前對雲端運算的認識,主要還是在於其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一點。理論上,雲端運算可容許隨需調撥資源,在業務流量有突然需要時進行擴容,甚至不會對業務繼續運作構成影響,而在一般時間則可回復到普通容量,減少浪費。但在了解更多之後,雲端運算實際操作的好處實在絕不止此。

好處一:減少重覆性工作,節省成本

對於一間具一定規模且擁有自身開發團隊的企業而言,不難想像也需擁有或租用伺服器,甚至乎有自己的數據中心,而隨着業務規模逐步擴大,開始出現不同的業務條線,很大機會需要維護多個伺服器,以至需要建立數據中心的運營團隊,伴隨大量 routine工作,例如定期進行的IPL、system backup,還有大量admin工作,例如capacity forecast、硬件升級、採購等等。

採用雲端運算模式取代數據中心,其中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把所有工作都外包了給雲端服務營運商,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是整體減省了以上這些重覆性的工作。

對於很多大型的營運商例如AWS、GCP、Azure或阿里雲來說,極大規模的量化投產和高度自動化,基本上已可說是其商業模式的基本原則,很多傳統routine的工作例如多點備份、災備、復原,都是全自動化進行,毋須人工干預,所以採用雲端服務,除了節省了放置硬件的空間成本,也節省了負責營運的人力成本,直接或簡接讓使用雲端服務的企業整體成本減低,就能滿足業務或監管需求。

另外,雲端平台本身的可擴展性,容許隨需調撥資源,代表預先不用預留太多冗餘的系統資源,亦是減低成本的原因。

好處二:輕裝上陣,加快開發新業務

當然,如要讓一個企業減省成本,方法可以有很多,也不用一定使用雲端,但近年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探索雲端應用,其中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加快開發周期,推動創新。

在精益項目管理的理論中,重點強調減少浪費、消滅等待。但在傳統的數據中心管理落實這套理論,卻是災難性的拖慢着業務發展。一來傳統的管理也強調節省成本,系統資源會預留buffer但也不會預留太多,但當業務出現需求,增加系統資源需先通過嚴謹的估算,繁瑣的審批流程,變相造成更多的時間浪費,拖慢整個開發進度。

通過雲端平台實現隨需調撥資源,可以整體減少增加系統所需的時間。舉例說,業務出現新需求,需要以試驗性質進行測試及實驗,如果是在傳統數據中心的管理模式,可能要先經過數月的成本和效益評估才決定是否推進,但透過在雲端平台的管理模式,項目團隊可以透過調撥雲端資源快速建立測試環境,進行實驗收集數據,用完後如不再需要則把資源退回,或者如有需要則再進行調撥。這種模式在市場迅速轉變的情況下尤其有利,對於只有有限成本的初創公司就不用說了,就算對中型或大型的企業亦是非常有效,幫助企業推動創新及業務轉型。

好處三:網絡資源共享,SaaS

雲端平台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網絡資源共享,這裏特別指的是軟件資源。

傳統上,很多業務運營上必須要的軟件都需要在在各伺服器上重覆安裝,當中包括例如防毒掃描,代碼檢查,網絡檢查等,但在雲端的世界,也是網絡互通互連的世界,一般可以通過網絡共享的方式使用。這裏面還有SaaS 的概念,以往很多必須要購買並自身擁有安裝的軟件,現時都改為以SaaS (Software-as-a-Service)的形式提供服務,而且很多也是通過subscription模式提供。一來是減低了一次性的付出,而且也是按需使用的一種,對使用方及服務方也有好處。

很多現時經常談論的新技術例如Machine Learning, RPA, 大數據分析等,在大型雲端平台上都有SaaS的版本,可以按需付費使用,大大減低了一次性的成本投入,也減低了投資在新業務上的風險,變相加強創新,故本文開初時提出,使用雲端應用其實也是採用其它新技術的必要一步。

單是寫好處就已經有這麼多了,但使用雲端也並非沒有壞處,而且亦有其一定的風險考量,下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