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香港金管局在十月初發表的「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技術白皮書」,探討發行數碼港元並在個人層面使用的潛在技術方案。
談到數碼貨幣,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虛擬貨幣(例如Bitcoin、ETH)。不過,央行數碼貨幣與虛擬貨幣具有根本性的分別,後者並非由央行發行,而且今日的虛擬貨幣未有與實體經濟總量和發展狀況掛勾,不符合貨幣的定義,兌換實物亦容易出現物價大上大落的問題,只能算是投資或交易工具。故此,要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必須先把兩者的概念搞清。
金管局在白皮書開宗明義說明了零售層面數碼港元(e-HKD / eCBDC)設計的三點原則,必須要是安全、有效率,和具開放性,內裏有幾個重點是值得留意的。
第一,這份白皮書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探討發行和管理央行數碼港元的可行性。內文提供了數個潛在可行的技術框架方案,並且分析各選項的主要優缺點。
第二,白皮書內為其中一個建議的方案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簡單而言,架構主要分為批發層及零售層,批發層是金管局用於向市場發行和贖回數碼港元,以及金融機構間進行大額批發業務所使用。零售層則是金融機構向普羅大眾發行流通貨幣。
分開兩層的目的,主要是考慮了金管局作為央行的定位,適宜執行維持港元法定地位和穩定性的工作,不適宜直接參與零售層面的運營,避免與商業銀行競爭,破壞商業銀行創造金融工具及向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生態。同時,亦可在零售和批發之間構成防火牆,避免不法分子從零售層面直接進行入侵。
數據儲存方面,基於參與批發層的大多是金融機構,數量可控,故批發層採用分佈式儲存的機會較高,確保數據的可用性而不會造成大量能耗。零售層方面,白皮書則探討了包括中央儲存庫和分佈式儲存的可行性,並比較兩者的可用性、效能和數據安全等要素。
另外,白皮書亦探討了數碼貨幣會遇到的挑戰和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其中一些現時已可預計必須克服的挑戰,包括如何辨認出貨幣的真實性,如何防止重覆使用,如何保障個人私隱,如何防止金融機構增發超出許可範圍的流通貨幣等。
數碼港元與電子支付在概念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別。故此,也有一些數碼貨幣專用的場景,例如離線使用數碼港元的可行性,毋須身份證明的開戶,開發智能合約等。同時,央行數碼貨幣除了在香港本地使用等,亦會有跨境消費場景,為跨境貿易結算提供更有效率的選項。
總體來說,這份白皮書整理了當前研究團隊的工作成果,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引,並且邀請學術界參與討論,探討底層技術選項及其它安全考量,絕對是值得期待的金融發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