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21

從網上抽獎談Open API

2021年可說得上是尤其多抽獎的一年,從年中多個商業機構推出的疫苗抽獎,到年尾由旅發局舉辦的跨年倒數演唱會,相信也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要查詢一個機構的抽獎尤其是只看頭獎結果,例如是觀塘凱匯的單位,當然是輕鬆快捷(也是很快由期望變成失望)。但如要查詢三十多個機構在不同地點不同方式的結果公佈,部份機構更有幾輪抽獎,就真的是相當費時。

筆者「有幸」被指派成為一家的抽獎大使,承擔起每次的抽獎結果檢查(阿爸阿媽太太自己)。每次檢查都需要重覆幾次,真的是眼都盲。如果有更方便的方式查詢所有結果,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據觀察所得,大部份提供網上登記抽獎的機構,大多是在自身網站貼上抽獎結果,用網站文字展示倒還好,但也有不少是以圖片形式公佈,需要憑肉眼核對結果,委實是效率低至極。很多人都唯有相信中獎就會收到SMS,少有再去上網核對。

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機構都能透過API 的方式提供數據,懂得編程的用家即可透過程式取得數據,並且還可用程式即時核對結果,省卻不少重覆步驟。

以筆者為例,一旦有API 方式,即可用一次性的編寫程式,執行四次檢查,程式更可放上App Store供公開下載使用,同一件事就不用所有人花費長時間執行。而筆者更相信的是會有人以更快速度做出工具,並已可供下載使用。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世界其實經常出現。社會上各行各業的流程,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類似這種並不方便的數據傳輸或發佈方式。不論是通過網頁發佈文件,電郵發送,甚至乎一些公營機構或政府部門,到現在也還是保留大量通過實體紙張傳遞的流程,既不方便也容易造成丟失。

令筆者尤其慨嘆的是,在很多時候,這些原始數據本來就已經電子化,但因為沒有可用的電子渠道,就索性把電子數據列印出來,就連建立渠道的方案也不考慮。

這樣做的的結果,無可避免是流程內大量浪費時間在節點之間的傳遞和等待上,無論各節點上的人多麼努力加快速度,或甚至乎開OT 追趕,也毋助提升整體流程的效率。

說得有點遠了。其實無論是私人企業或政府,如都能推廣建立Open API 的文化,對於建立開放融合的社會,或提升整體社會效率,肯定是會大有幫助的。

可能會有人認為,Open API 讓數據輸出,容易造成資料的暴露。但其實數據開放的標準化,不但不會影響個人私隱,反過來更可因為數據輸出的透明度提高,讓公眾都可了解數據輸出的範圍。

另外也會有人認為,不如把數據集中在一起,由一個地方集中供給數據,例如同一地方公佈抽獎結果。不過這也會違反數據儲存的原則,尤其是牽涉個人數據的儲存和傳輸。而且這樣的做法無可避免會出現時延,影響數據的可用性。

理想的做法,應該是讓每個獨立運作的機構甚至部門層面,建立起Open API 的機制,在合乎敏感數據保護的原則下開放數據共享使用。

與此同時,各行各業如能在自身範圍,為行業內獨有的數據定義建立起標準,數據開放的準則,更可推動在保障私隱之餘加強開放共融。

而隨着更多商業數據變成數字化,能否掌握使用方法,也可能會出現愈來愈大的數字鴻溝。故此,個人亦需要提升數字能力,例如編程能力、理解和建造數據庫的能力,學習新的技術等,讓科技真正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感受科技帶來的好處。

Monday, December 13, 2021

談央行數碼貨幣 (CBDC)

最近看了香港金管局在十月初發表的「零售層面央行數碼貨幣技術白皮書」,探討發行數碼港元並在個人層面使用的潛在技術方案。

談到數碼貨幣,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虛擬貨幣(例如Bitcoin、ETH)。不過,央行數碼貨幣與虛擬貨幣具有根本性的分別,後者並非由央行發行,而且今日的虛擬貨幣未有與實體經濟總量和發展狀況掛勾,不符合貨幣的定義,兌換實物亦容易出現物價大上大落的問題,只能算是投資或交易工具。故此,要研究央行數碼貨幣,必須先把兩者的概念搞清。

金管局在白皮書開宗明義說明了零售層面數碼港元(e-HKD / eCBDC)設計的三點原則,必須要是安全、有效率,和具開放性,內裏有幾個重點是值得留意的。

第一,這份白皮書是從技術角度出發,探討發行和管理央行數碼港元的可行性。內文提供了數個潛在可行的技術框架方案,並且分析各選項的主要優缺點。

第二,白皮書內為其中一個建議的方案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簡單而言,架構主要分為批發層及零售層,批發層是金管局用於向市場發行和贖回數碼港元,以及金融機構間進行大額批發業務所使用。零售層則是金融機構向普羅大眾發行流通貨幣。

分開兩層的目的,主要是考慮了金管局作為央行的定位,適宜執行維持港元法定地位和穩定性的工作,不適宜直接參與零售層面的運營,避免與商業銀行競爭,破壞商業銀行創造金融工具及向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的生態。同時,亦可在零售和批發之間構成防火牆,避免不法分子從零售層面直接進行入侵。

數據儲存方面,基於參與批發層的大多是金融機構,數量可控,故批發層採用分佈式儲存的機會較高,確保數據的可用性而不會造成大量能耗。零售層方面,白皮書則探討了包括中央儲存庫和分佈式儲存的可行性,並比較兩者的可用性、效能和數據安全等要素。

另外,白皮書亦探討了數碼貨幣會遇到的挑戰和一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其中一些現時已可預計必須克服的挑戰,包括如何辨認出貨幣的真實性,如何防止重覆使用,如何保障個人私隱,如何防止金融機構增發超出許可範圍的流通貨幣等。

數碼港元與電子支付在概念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別。故此,也有一些數碼貨幣專用的場景,例如離線使用數碼港元的可行性,毋須身份證明的開戶,開發智能合約等。同時,央行數碼貨幣除了在香港本地使用等,亦會有跨境消費場景,為跨境貿易結算提供更有效率的選項。

總體來說,這份白皮書整理了當前研究團隊的工作成果,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引,並且邀請學術界參與討論,探討底層技術選項及其它安全考量,絕對是值得期待的金融發展。 

Friday, December 3, 2021

元宇宙的入口會成為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從電腦最初出現,進入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每一個發展的時代,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軟件、遊戲、工具、內容。不過回頭一看,各個時代的最大嬴家,似乎都必然是營運平台入口的企業。

回看以前單機時代,Microsoft Windows 成為PC 上的主流OS和用戶入口,各種軟件在Windows 上百花齊放,成為開發者的主要集中地。就連底層硬件例如Intel CPU ,也需要以適配Windows 為主要目標。

進入互聯網時代,PC 仍然是上網的主要入口,Windows 亦一直保持優勢,Microsoft 更透過綁定Internet Explorer作為進入互聯網的入口,讓很多網頁開發者需要以滿足IE compatible 作為主要條件。

不過在這段期間,市場上已出現不少挑戰,Google Chrome 是其中一例。曾經有段時間,Chrome 甚至有野心想取代Windows 的桌面,成為應用的入口,不過最終沒有成功。

但其實,對這時代的Google來說,掌握了搜尋入口才是成功的關鍵,網站擁有人都需要為放在搜尋頭幾位結果而努力,也為Google 帶來不少網絡廣告收入。

與此同時,這段期間底層技術也已出現了很多重大發展。直到Apple iPhone/iOS出現,真正帶領全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Apple 平台為全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入口,可隨時隨地進入互聯網,App Store 也成為了全球應用軟件的集散市場,新一代開發者集中地,由全球開發者發揮創意建造各式各樣的移動軟件。

與此同時,對比Apple 必須綁定iOS 和iPhone 的原則,Google 推動了毋須綁定Device 的Android OS,與全球硬件廠商合作,建起了另一邊足以和Apple 分庭抗禮的社群。

去到近年,世界的另一邊也冒起了新的巨頭,並且快速建立起影響力。騰訊的小程序,就嘗試突破Apple 和Android兩大應用商店的界限,建立以微信為入口的新平台。與此同時,華為亦為建造自家的鴻蒙OS而努力。

顯而易見,在進入元宇宙的時代,入口平台也必然會是科網巨頭的必爭之地。

根據過往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理解入口分為兩個主要部份。一是硬件裝置(類似Smart Phone 或PC),二是OS 平台(Windows、iOS、Android OS)。

就以Meta 為例。過往Meta 的前身Facebook,可算是已達到應用層的頂部,一度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應用,但始終未能成為平台級別的企業。

隨着底層平台Apple 加強私隱保障而作出改動,Facebook 的營運模式大受影響,但也加大了Facebook 戰略轉型的步伐。看Meta的戰略定位,從大舉開發VR 裝置,到建造元宇宙各類型場景,都可看出其希望真正成為平台入口的野心。

Meta 能否予人Microsoft / Apple / Google 同等的信心,是後話。不過可以肯定的事,元宇宙是全場景覆蓋,是數字化的終極模式,除Meta 外各大巨頭都一定會有所佈局,未來幾年將有大量資源投入,探索創造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