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轉型這個不是什麼新詞彙,在資訊科技界也談了不知多少年了,現在基本上甚至已被「數字化」取代,但坦白的說,今時今日我們仍然還在這個旅程之上,不少行業仍然處於「信息化」的起步階段。
「信息化」可以簡略理解為把數據轉移到數字信息處理的一個過程,自從人類歷史出現第一台計算機,第一個數據庫,我們初次踏上了「信息化」的旅程。業務上的數據,包括客戶,產品,交易,對賬,規則,流程,各式資料都可以錄入到數據庫中,然後數據可以用來分析,造成有用的資訊,數據可以流通,經流程化可以在各個流程節點應用。
而今時今日較新的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更多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實時自動化轉變成數據儲存,圖像、影像、聲音、free format文字,同樣可以流通,分析,幫助我們改善生活,我們開始從「信息化」過渡走入「數字化」。
在這麼多的新技術出現的背景下,理論上資訊應更加透明,我們亦應能更依賴數據作出決策,但在現實生活,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的卻是另一回事,基礎技術是發展得很快,但應用卻是大幅落後,個別行業更可以說是停留了在原始社會的階段。
對這些仍然留在原始社會的機構(包括政府)來說,「無紙化」和「流程化」應是踏入「信息化」的初階第一步,下面先說「無紙化」。
早些年筆者每次到康文署申請活動,都有一個很不快的經歷,就是申請活動必須要填紙張表格,尤其是當一次申請不成功要重新申請時,又要把整張表格重新再填,而我知道康文署內部也有系統紀錄申請,即是說,填表格時辛苦,把資料輸入系統更辛苦。
其實要將表格電子化,可以說得上已經是最低的要求了,網頁填表沒有甚麼很貴的技術含量,從項目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入門級,即使現在已經有OCR技術,準確度也很高,但也總還要有人去做 sample check,把這些都計算成本後,就真想不到有甚麼理由不去電子化。
不過康文署也只是其中一個較常見的例子,其它政府部門或大型機構也有不少這些情況,要讓香港走向智慧城市,其實每個機構,每個部門,每個崗位都應盡責任,檢視自己管轄範圍內的各項流程,而第一步就是做到無紙化,由源頭的原始數據開始就使用軟件收集。領導層級的責任,則是加入KPI, 每年量度剩餘仍需要用紙的流程,務求逐年減少,最終減至零使用。
這個其實也是應用「小改變 大改善」法則,當愈來愈多的資料「信息化」,信息更易分析流通,整體效率自然有望提升,但要真正見得到成果,需要第二步「流程化」配合,另一篇blog 將會進一步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